美俄密谋瓜分乌克兰?特朗普还没笑出声,泽连斯基先掀了桌子
基辅的空气里,弥漫着一股子焦躁和不安,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。
乌克兰的掌舵人泽连斯基,在8月9号的深夜,没打任何招呼,直接往社交媒体上扔了一颗重磅炸弹。他那段话,字字带血,充满了被逼到墙角的决绝:“乌克兰人,永远不会把自己的土地,拱手让给占领者!”
这话一出来,不亚于平地惊雷。整个乌克兰都被点燃了,基辅的国会大楼前,一夜之间就围满了上万名情绪激动的民众,他们挥舞着国旗,高喊着口号,那场面,仿佛战争刚爆发时的样子。
究竟是什么,能让这位昔日的喜剧演员、今日的战时总统,摆出这样一副鱼死网破的架势?
谜底在前一天就揭晓了。大洋彼岸的特朗普,突然对外放话,说他要在几天后的8月15号,飞到天寒地冻的阿拉斯加,跟普京老爷子单独喝杯茶,聊聊怎么把俄乌这场烂仗给收场。
这事儿最扎心的地方在哪?整场牌局里,最关键的当事人——乌克兰,连个旁听的席位都没有。泽连斯基那番怒吼,翻译过来就是一句大白话:“想背着我俩就把事儿定了?没门!”
乌克兰这边怒火攻心,华盛顿那边的反应快得像一道闪电。不到一天功夫,副总统万斯就坐到了CBS王牌节目《面对国家》的演播室里,那态度,比泽连斯基还要硬上三分。
这位来自铁锈带,写过《乡下人的悲歌》、深谙底层民意的政客,说话向来不爱绕弯子。他对着镜头,一字一句地宣告:“美国给乌克兰掏钱打仗的日子,到头了。”
他毫不客气地讲,美国老百姓“早就烦透了把自己的血汗钱,没完没了地扔进那个无底洞里”。
更让欧洲那帮老伙计们心惊肉跳的,是万斯接下来的话。他话锋一转,直接把皮球踢到了大西洋对岸:“欧盟要是觉得乌克兰的防线还需要加固?没问题,欢迎来美国下订单买武器。但是,美国不会再当那个唯一的冤大头了。”
这句话,狠就狠在它精准地切断了乌克兰的生命线,还顺手给自家的军火商拉了一大笔生意。这已经不是暗示了,这是明晃晃地告诉全世界:游戏规则,变了。
其实,这根刺,早就扎在美国和乌克兰之间了。
时间倒回今年2月底,泽连斯基风尘仆仆地访问白宫,本想再要点援助,结果那场面,简直是灾难级的。就在那个象征着全球权力的椭圆形办公室里,他和特朗普、万斯爆发了一场让全世界记者都目瞪口呆的公开争吵。
万斯当时就没给泽连斯基留半点面子,当着所有人的面,指责他搞“宣传巡演”,说他在美国媒体面前哭哭啼啼地“控诉问题”,是对美国这个金主极大的不尊重。
泽连斯基也是个硬茬,当场就顶了回去:“你来过乌克兰吗?你亲眼见过我们正在经历什么吗?” 万斯立马反唇相讥:“我不需要去,我也知道你是在搞宣传……你自己心里没数吗?”
会谈的气氛,瞬间从冰点降到了绝对零度。
据当时在场的人后来透露,特朗普突然之间就炸了,他几乎是咆哮着对泽连斯基说:“你算老几,还想教我们怎么思考?你现在的处境糟透了……你这是拿第三次世界大战当筹码在赌!”
他甚至撕下了所有外交伪装,露出了最残酷的底牌:“要是没有我们的军火,这场仗两个星期就打完了。你得学会感恩,你手里一张牌都没有了。”
最终的结果是,原计划好的联合记者会、工作午餐、国会演讲,全部一风吹。泽连斯基被极不体面地“请”出了白宫,一场50分钟的会谈,就这么不欢而散。
特朗普政府的这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,背后可不是心血来潮,而是有实打实的民意在撑腰。
皮尤研究中心7月份的民调数据,冷冰冰地摆在那里:支持继续军援乌克兰的美国民众,比例已经掉到了37%,跟去年比,整整少了13个百分点。这意味着,每三个美国人里,就有两个不想再管这档子事了。
特朗普本人,更是抓住这个机会大做文章。他不止一次在公开集会上,嘲讽前任政府的援乌政策,甚至给泽连斯基起了个外号,叫“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推销员”,言下之意,就是个四处化缘的乞丐。
7月底,他就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吹风:“美国,不能再为欧洲大陆上那些没完没了的破事买单了。”
战场上的天平,也正在无情地倾斜。美国顶尖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(CSIS)在八月份的报告里明确指出,俄罗斯对乌东四个州的实际控制区,已经从年初的六成,扩大到了接近七成。
乌军在前线弹药短缺,补给困难。就连之前最铁杆的邻居波兰,今年上半年送过去的军援,都比去年同期缩水了超过两成。
最要命的是,从春天开始,美国国会已经连续三次,把新的对乌军事援助法案给摁了下来,迟迟不予批准。钱和武器,都断流了。
所以你看,泽连斯基现在摆出的这副强硬姿态,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无奈。他被架在了火上,左右都是悬崖。
假如他捏着鼻子,接受了美俄私底下可能谈成的“土地换和平”协议——比如说,默认乌东四州归俄罗斯,换取一纸停火协议——那他在国内,恐怕会立刻从“民族英雄”变成“千古罪人”,政治生命也就到头了。
可要是咬紧牙关,选择一条道走到黑呢?一旦失去美国这个最大的输血管,乌克兰的军事机器和经济体系,还能撑多久?没人知道。他自己的国内支持率,7月份已经跌到了41%,这是开战以来的最低谷。
特朗普把会谈地点选在阿拉斯加,这个安排本身就充满了黑色的历史幽默感。
1867年,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就是在这里,以区区720万美元,约合每英亩2美分的价格,把这片广袤的冰原卖给了美国。历史的幽灵,似乎正在这片土地上空盘旋。
普京的价码,从一开始就清清楚楚,从未变过:乌克兰必须承认顿涅茨克、卢甘斯克、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四个州的既成事实;白纸黑字承诺,永远不加入北约;彻底切断所有来自西方的军事援助。
这些条件,在过去两年里,西方世界一直嗤之以鼻,认为是“绝不可能接受的”。可现在,它们却实实在在地,被摆上了大国博弈的牌桌。
这场阿拉斯加的会晤,赌注远不止乌克兰的国运,它牵动的是未来几十年的全球格局。
特朗普一直挂在嘴边的战略,就是“联俄制中”。路透社的分析一针见血,他极有可能想通过牺牲乌克兰的部分利益,来换取俄罗斯在印太地区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。
美国财政部在8月5号,突然对俄罗斯的石油贸易搞了一轮新限制,那矛头,精准地对准了日益红火的中俄能源合作。这看起来,就像是为阿拉斯加会谈提前铺好的一步棋。
面对美国的釜底抽薪,泽连斯基只能病急乱投医,把希望寄托在欧洲身上。但欧洲的反应呢?德国外长贝尔伯克摊摊手:“德国一家可扛不起这全部的费用。”
法国总统马克龙则打起了太极,呼吁“各方都应该寻找现实可行的停火方案”。英国议员斯图尔特在议会里的发言,可能最能代表欧洲精英们的普遍心态:“欧洲不能永远为美国的地缘政治野心买单。”
这些口头上的同情和支持,能换来真金白银的坦克和大炮吗?希望,实在不大。欧洲本身也在为能源价格和通货膨胀焦头烂额,自家的防务体系还在整合之中,远未形成统一战力。
经济数据,是不会骗人的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报告显示,乌克兰的GDP,跟战前的2021年相比,已经腰斩了近38%。
而那个顶着上万项制裁的俄罗斯呢?经济居然还能维持着1.7%的年增长率。摩根大通更是发出了刺耳的警告,如果美欧的援助持续减弱,乌克兰的国家债券,随时都有可能违约变成一堆废纸。
当阿拉斯加的寒风,吹过美俄领导人即将握手的地方,在基辅那间办公室的地图上,顿巴斯的煤、赫尔松的稀土、扎波罗热的粮食,这些曾经无价的国土,似乎都已经被悄悄地贴上了价签。
万斯那句冷酷到骨子里的话——“欧洲想帮乌克兰?可以,但得自己掏钱买我们的武器”,无情地揭示了这场游戏的终极规则。
在强权政治这张巨大的棋盘上,棋子的命运,从来都由不得自己。它的坚持和呐喊,在操盘手看来,或许只是棋局收官前,一点无足轻重的噪音罢了。
我的看法是,这场风波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。过去那种基于所谓“共同价值观”的盟友体系,正在被赤裸裸的利益交易所取代。大国博弈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现实、甚至更加冷酷的阶段,对于夹在中间的小国而言,如何在这种巨石的缝隙中求生存,将是未来最严峻的考验。
红腾网-股票加杠杆软件-股票配资网站开户-前三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